孙权称吴王后的丞相人选与张昭的仕途炒股配资知识网
孙权在正式称吴王后,为了巩固政权并延续汉朝的政治传统,决定设立丞相一职,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。这一职位的设立引发了朝野关注,许多朝臣纷纷举荐德高望重的张昭担任此职。然而,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后,认为丞相一职不仅事务繁杂,而且责任重大,需要处理国家内外诸多要务,因此并未采纳众人的建议,而是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孙邵为首任丞相。孙邵在任期间表现平平,并未留下显著政绩,最终因病去世。在他去世后,群臣再次联名上书,强烈建议由张昭接任丞相之位。然而孙权依然婉拒了这一提议,他给出的理由是丞相工作极为复杂,而张昭性格刚直不阿,容易在朝堂上与其他大臣产生激烈冲突,不利于朝政的稳定。于是,孙权转而任命顾雍为第二任丞相。等到顾雍也去世时,张昭已经先一步离世,最终丞相之位落到了陆逊的肩上。
展开剩余74%那么,张昭作为东吴政权中资历深厚、才能卓越的重臣,为何始终与丞相之位无缘?孙权又为何对这位功勋老臣如此冷淡呢?
张昭的才能与威望在东吴政权中可谓首屈一指。早在孙策开拓江东基业时,张昭便已崭露头角。孙策初到江东,听闻张昭学识渊博、名望极高,便不惜重金礼聘,将其纳入麾下。在孙策主政期间,张昭几乎总揽了所有军政要务,无论是内政调度还是外交策略,他都能处理得井然有序,为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当时北方的名士们对张昭也颇为敬重,孙策甚至将他比作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,这一比喻足见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。
孙策英年早逝后,张昭的作用更加凸显。孙策在临终前特意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,并留下意味深长的嘱托:如果仲谋(孙权)不能胜任,你可以取而代之。即便最终不能成功,也可以从容退守。张昭没有辜负这份重托。在孙策去世后的动荡时期,他迅速采取行动稳定局势:一方面向朝廷上表陈情,一方面向各郡县发布安抚文书,同时督促将领各司其职,安抚民心。当年轻的孙权因兄长去世而情绪低落时,张昭亲自扶他上马,带领军队列阵出征,最终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。在孙权外出征战时,张昭总是留守后方,处理繁重的政务,成为孙权最倚重的股肱之臣。
张昭先后辅佐孙策、孙权两代君主,是东吴政权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。既然如此,为何他始终未能登上丞相之位?
这背后体现了孙权高超的政治智慧。公元222年,孙权向曹魏称臣并被封为吴王后,立即任命孙邵为首任丞相。孙邵原本是北海名士孔融的部下,后随刘繇来到江东,在刘繇被孙策击败后归顺。虽然史书对孙邵的政绩记载寥寥,但他能出任丞相,完全是孙权力排众议的结果。显然,孙权需要的不是能力超群的丞相,而是一个能够完全服从自己意志的执行者。张昭性格刚直,经常直言进谏,与孙权产生分歧,自然不适合这个角色。
孙权虽然表面上对张昭礼遇有加,但内心并不希望这位老臣掌握过大权力。史书记载,孙权在面对张昭时甚至表现出几分畏惧。他曾坦言:吴国的士人入宫拜我,出宫就拜张公,我对张公的尊敬已经到极致了。但他经常当众驳斥我,让我担心会做出错误决策。我与张公说话时,从不敢随意妄言。这种敬畏之情可见一斑。比如孙权酷爱打猎,尤其喜欢亲自射虎,张昭多次劝谏这种危险行为,虽然表面接受,但孙权依然我行我素。张昭还曾严厉批评孙权嗜酒成性,有次孙权醉酒落水,张昭当面斥责。这些事例表明,随着孙权日渐成熟,他不再需要张昭像当年辅佐少年孙权那样严格管束自己。
最终,张昭选择了急流勇退。在孙权称帝后,他主动交出兵权,转任辅吴将军,地位仅次于三公。他还改封娄侯,享受万户食邑。退隐后的张昭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,成为《左传》和《论语》的注解大家。
此外,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格局也是影响张昭仕途的重要因素。孙权的统治基础不仅依靠个人能力,更需要得到当地豪族的支持。顾雍和陆逊分别来自吴郡四大家族中的顾氏和陆氏,他们出任丞相有助于巩固孙权的统治。相比之下,作为外来士族代表的张昭,在这一点上显然不占优势。孙权通过任命顾雍、陆逊为丞相,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势力,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根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